“一带一路”:石化产业升级新机遇
2015/02/11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目前已经步入了务实推进阶段,更为详尽的规划呼之欲出。“一带一路”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国家发展战略,既是促进中国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效途径。对于高度依赖进口的油气产业而言,“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更是不可低估,其稳步推进对拓展我国油气资源进口通道,增强进口油气能源安全,助力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战略升级,提升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在国际上的市场话语权、构建新的全球油气市场格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将为中国、国际油气市场带来哪些新的变革与机遇?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将如何开展海外油气合作?又可能存在哪些风险?中国化工报记者对业内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
提升能源供给安全
毫无疑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供给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每年都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过高的依存度使原油进口的生命线显得十分脆弱。近60%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和超过30%的天然气进口依赖度,使中国国家安全系数大打折扣。
目前中国不仅面临着进口油气资源总量持续攀升的局面,同时获取资源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进口油气通道的安全性更是令人担忧。目前中国主要从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油气资源,其中的80%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马六甲海峡运输能力已趋饱和,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的油轮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但同时,这里海盗猖獗、恐怖分子活动频繁,劫掠事件时有发生。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给能源供应带来的潜在威胁不言而喻。
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四大洲50多个国家,集中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以及伊朗、沙特等重要的油气资源国。最新发布的《210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一带一路”的油气储量分别为461亿吨和10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0%和56%;油气产量分别为12.1亿吨和1.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30%和43%。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表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主要着眼于加快西向开放、建设海上强国,对于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尤其对于提高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增强战略主动性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将有助于我国实现开放条件下的供应安全。”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与‘一带一路’油气资源国的合作,不仅可以扩大油气来源,稳定供给量,而且可以实现运输通道的多元化,降低对马六甲海峡油气运输通道的依赖度,提高进口油气资源供给的安全系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翟东升也表示:“能源安全需要路线的多样化,‘一带一路’油气项目的实施以及交通、电力、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解决油气安全问题提供了多条替代性的路线,使我国在破解能源进口的‘马六甲困局’上又进了一步。”
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国油气产业对外合作变得更加主动,合作模式从一对一的单点合作向一对多的整体协同行动转变,为我国能源对外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拓展了进口油气资源运输通道、提高能源供应安全、促进海外战略升级,而且随着区域内项目的落实和推进,中国海外石化能源布局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加上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变化、能源消费增长放缓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中国在国际石化能源市场上地位和影响力也将逐步得到提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能源合作,将持续有效地扩大我国海外油气资源规模,这种格局的调整和优化,不仅缓解了我国进口油气紧张的局面,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沿途上集中了俄罗斯、中亚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油气资源供应国以及亚洲地区主要的能源消费国,油气管道及公路、铁路、港口、码头、存储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促进区内供需双方以及过境国之间构建全方位资源、技术、资金和市场等多种元素融合的新型合作机制,形成世界上供应链、产业链合作程度最广、最深的油气合作局面,给目前国际油气供需秩序带来重大变革。
事实上,区域内供需双方对油气进出口都有着多元化的迫切需求。俄罗斯和中亚等资源国传统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2013年俄罗斯和中亚地区66%石油出口目的地是欧洲,管道天然气出口到欧洲的比例更是高达84%;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能源消费国油气进口主要来自于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域内供需双方迫切需要搭建起合作共赢的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正好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姜学峰认为,这种新型的油气合作模式的建立,对我国参与国际计价油种的运作,构建全球贸易网络十分有利。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积极参与国际能源事务和规则的制定,也会增加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特别是2014年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的签约,开启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大时代”,俄罗斯发布的《2035年前能源战略》草案也将亚太市场做为重点,预计到2035年对亚太地区的天然气供应比例将从目前的6%提高到31%。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天然气供应量的增加,将会有效缓解亚洲LNG的进口溢价。
董秀成表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乃至亚洲对国际油气价格的形成和制定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定价的缺失导致了亚洲溢价,尤其是LNG进口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尝试建立原油期货和天然气现货交易中心,致力于建立反映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油气供需基本面的价格基准。而“一带一路”能源供需大格局的建立,为中国乃至亚洲能源供应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为亚洲的消费国提高话语权和定价权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与亚洲主要油气消费国的紧密合作,或将改变国际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中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
打造海外战略升级版
在经历了几年的并购高峰后,中国石油公司2014年的海外并购进入了低谷期,全年新项目的收购金额不到30亿美元,比2013年下降近90%。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分析认为,海外收购步伐的放缓一方面是出于海外业务战略转型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有国际油价下跌带来了投资谨慎的心态。在为数不多的并购项目中,“一带一路”区域内项目占了主导,其中包括中国石化收购哈萨克斯坦CIR公司、中国石油收购了俄罗斯万科油田10%的股份。
事实上,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相关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油气合作项目,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来自“一带一路”的油气资源在中国的进口总量上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地区油气项目的总投资达687亿美元,约占海外总投资的45%;在油气生产方面,2013年中国石油企业在该区域内油气权益产量约4200万吨,占海外总产量的35%;油气贸易方面,2013年中国从“一带一路”进口原油580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9%,进口天然气309万亿立方米,占进口总量的58%。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我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战略实现新的腾飞值得期待。
近年来,虽然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不断加快,但受制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虽多但对项目的实际控制能力不足,也很难获取优质资源,资产效益普遍较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改善投资环境,给我国油气开采和石化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注入新活力。
首先,作为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组成部分,大型油气合作项目的签约受到高度重视,从谈判伊始就会进入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这也开启了中外能源合作“大时代”的序幕。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府间更加富有成效的沟通协调,可以使我国石油企业在开拓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时更加便捷,也可以为我国石油企业获取较为优质的海外油气资源创造便利,从而推动我国海外油气投资的健康发展。
“‘一带一路’的海外油气合作战略从顶层设计出发,有利于在亚洲地区形成油气和石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优化布局、深度融合、梯次转移的发展新格局,同时也为中国石油企业树立大资源、大市场、大合作的新理念,为打造油气产业国际合作的升级版奠定了基础。”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钱兴坤表示。
其次,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政府还将出台一系列的财税政策,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持力度。日前财政部在部署2015年具体工作时,提出要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家税务总局也表示,将积极研究和认真落实服务“一带一路”的税收措施,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王陆进近日表示,2015年国税总局将积极研究制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税收措施,加大税收协定谈签和执行力度,通过双边磋商解决中国对外投资者的境外税务纠纷,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税收确定性,消除双重征税,更好支持企业“走出去”。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快马加鞭,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分支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目前已有5家大型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32家,此外还有4家经银监会审批通过,正待当地监管机构审批;国开行、进出口银行、中信银行、富滇银行在越南、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设立了分支机构;丝路银行、丝路基金、海外能源风险勘探投资基金等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和筹备中。
另外,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油价下跌,也为新一轮国际油气市场并购浪潮做好了铺垫。我国的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有利条件下,可以更好地抓住区域内油气市场变化的时机,积极寻求并购相关国家优质油气资产的机会,大力优化布局和资产结构。
姜学峰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增强了我国海外战略布局的主动性,战略调整和全新的布局为我国海外油气合作带来新机遇。据他介绍,“一带一路”区域内的油气合作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陆上要做大、做实与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的油气项目、战略通道合作,拓展在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合作规模,巩固在土库曼的天然气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在东西部远东地区的合作;二是海上要共谋油气资源通道和供需互保,建立以油气为核心的勘探开发、加工转化合作带,形成油气合作战略一体化的产业链。在发展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创新,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吸引上下游产业链的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立起互惠双赢的利益共同体。
机会虽多风险犹存
在“一带一路”路标的指引下我国海外能源战略步入快车道,油气行业的专家也提醒:机会虽多风险犹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李稻葵近日提醒说,出国投资就有风险,而且这个风险往往比在国内要更大一些,“一带一路”有关项目也不例外,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是需要10年以上时间推进的大工程,地缘政治风险不可忽视,这些风险还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增加不确定性,必须未雨绸缪,妥善应对。风险还可能来自于国内,他担心有可能出现蜂拥而上的情形和山寨丝路计划现象,如果将国内的发展模式推广至丝路沿途国家,将会引发丝路区域的产能过剩。
在1月5日发布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政治风险提出建议,在看到“一带一路”创造新一轮市场机遇的同时,企业对面临的潜在风险也需要格外关注,企业需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全盘考核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评估是重中之重,对东道国政治环境的评估更是不容小觑。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则认为,“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中亚、中东和北非的地区,多是地区局势动荡,热点事件频发和安全风险突出的敏感地区。除了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外,一些重点的资源国为自身利益也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对外合作政策,通过增加控制、增设条件、提高税收等手段降低投资者收益。这是要引起相关企业注意的。
而具体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上,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以俄罗斯、中亚地区为代表的“一带一路”主要资源国含油气盆地(除北极大陆架)内多数规模构造圈闭基本都已钻探,发现大型整装油田越来越困难,成本也随之增加。同时多数主力油田均已进入开发后期,稳产形势严峻。这些都是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认真考虑和科学评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