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变局之下谁主沉浮
2019/03/04今年,PX行业将发生里程碑式变化,3年内有多家巨无霸PX装置计划投产,预计到2020年PX进口依赖度由60%降到20%以下。大量新增产能集中加入,将对行业供需格局产生巨大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哪些PX企业将拔得头筹?
长年受制于人
“PX产业的发展事关穿衣吃饭,服装面料的70%是化纤产品,而化纤产品中的聚酯涤纶主要来自于PX。1万吨聚酯化纤面料,大致等同于15万亩的棉花。”抚顺石化公司聚酯工程师张清说,“这样重要的生活必须品,却长期受制于人。”
据张清介绍,PX是重要的芳烃产品,来源于原油中的轻组分石脑油,主要用于生产PTA,是聚酯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全球PX约98%用于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进而生产聚酯,还有约2%的PX用作溶剂,或生产双PX和除草剂。在一般的工艺里,大约1吨PX能生产出1.52吨的PTA。
2010年之前的10年间,PX行业产能发展较为迅速,平均增速20%。但2016年之后的几年间,国内没有新增PX产能。下游的PTA和聚酯产能却增长迅速,聚酯产能增速大于PTA产能增速,PTA产能增速大于PX产能增速,形成了明显的供需“剪刀差”。
由于国内PX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下游需求,这部分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产品补充,导致PX对外依存度逐年攀高。2016年,我国PX进口量1200万吨左右,进口依存度高达57.6%;2017年进口量为1171万吨, 进口依赖度仍高达51%;2018年,进口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590万吨,对外依存度攀升至61.5%。
究其原因,PX项目受舆论压力及审批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发展受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曾表示,如果我国PX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就只能长期依赖进口,进而导致国外对PX的控制能力提升。
“巨无霸”扎堆上马
作为重点发展行业中的焦点产品,预计至2020年,PX自给率提高至65%~70%。PX是较长时间内少数缺口较大的化工产品之一,随着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突破及项目审批权的下放、利润上升,行业的投资热情高涨。
张清介绍,2019~2021年国内PX新建及改扩建项目达到18个左右,理论新增产能3070万吨/年,主要有大连恒力炼化450万吨/年、浙江石化(一期)400万吨/年、盛虹炼化280万吨/年、宁波中金石化160万吨/年等。
今年有计划投产的产能就将达到600万吨/年以上,恒力石化450万吨/年产能,预计先投放一条产能为225万吨/年的生产线;中化弘润80万吨/年产能;恒逸石化150万吨/年产能;海南炼化二期100万吨/年产能;东营联合石化200万吨/年产能,计划先投放一条100万吨/年产能的生产线,而浙江石化一期400万吨/年产能也将于年底试车。
可以预见,如此众多的产能密集投放后,将对市场形成巨大的供应压力,新增产能大于同期国内净增需求,PX供应即将从短缺走向过剩。随着供应格局发生变化,进口量将不断减少,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也将逐渐演化为国内产品之间的竞争。
一体化程度将成为竞争点
目前,PX主要的生产和加工流程,为石脑油经过催化重整或者乙烯裂解之后获得重整汽油、裂解汽油,再经过芳烃抽提工艺得到混合二甲苯,后经吸附分离制取。主要生产工艺有美国UOP公司与法国IFP开发的生产工艺,中国石化在2011年也攻克了PX的全流程工艺难关,成为主要的PX技术专利商之一。
张清分析,由原油制备PX的过程涉及到原油—石脑油—BTX(石油芳烃BTX,苯,甲苯,二甲苯)—MX(混二甲苯)—PX的过程。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流程越长,一体化程度越高,加工成本越低。这些新建的PX装置大多一体化程度较高,或者为与原有上游生产流程相衔接,打通一体化流程。但原有的很多装置并不直接从原油开始,而是以中间某一产物为原料进行PX的生产,这样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就难占优势。
从利润角度来看,我国四大民营化纤巨头恒力、恒逸、桐昆、荣盛原有PX为原料生产PTA的生产装置,但由于PX供不应求,利润趋向于PX环节,毛利率不高。其中,荣盛石化早已实现了全产业链,是化纤四巨头中目前唯一有条件生产PX的企业,其子公司中金石化年产PX160万吨。2015~2017年间,中金石化对于荣盛石化的净利润贡献均超过50%,是主要的利润来源。
其他3家化纤巨头恒逸、恒力、桐昆都在中下游布局较多。因此,这几家企业投资大规模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进入以国企、央企为主体的炼化行业。不管是炼化一体化项目自身的经济性,还是对于解决上游原材料的供给问题,建设炼化项目对于民营化纤巨头来说都是一笔划算的投资。
综合来看,随着PX集中上马,四大民营石化企业的项目具有长流程、装置规模大、工艺技术新的生产成本优势和离下游地理位置近的运输成本优势,这些后起之秀的全产业链模式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